2014年1月30日 星期四

第十四回 一題劃破匠思維,藝文初心盛世推。


宋徽宗 趙佶

宋徽宗是中國史上很特別的一位皇帝,我們正統教育對徽宗的描述不多,且大多為負面的評價,不過若您喜愛中國藝術史,我想您不可不了解這位藝術皇帝。徽宗對藝術的建樹甚多,比如自創瘦金體,成立翰林書畫院或開創皇室收藏等等都是空前絕後的創舉,至今都還影響著我們,甚至連清乾隆皇帝都是他的頭號粉絲呢。

宋徽宗是一個真情之人,對他而言,從來沒想過會當皇帝,也因為如此才能在藝術方面有如此獨特的造詣,哪知造化弄人,在他前面順位的候選人一個接一個的死去,不過我想若趙佶沒當上皇帝,或許就沒辦法在藝術層面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吧。

說到瘦金體,記得我第一次見到瘦金體時就深深的被他那挺拔俊秀的姿態所吸引著,瘦金體灑脫俐落、氣韻脫俗,人稱:「至痩而不失其肉」,我們看顧愷之大作「女史箴圖」的卷末有金章宗的題字,那字體與瘦金體都還有幾分神似。可見當時瘦金體就是一種潮流與風尚,而且在藝術史上,創立一個特色並不是那麼容易,一個成功的藝術家,能在一輩子創立出一種新技法就很了不起了,能夠有藝術創新,又貴為九五之尊,我想這真是中華文化的驕傲啊。

雲盤

除此之外,宋徽宗編纂「宣和畫譜」與「宣和書譜」,開始成立有系統的皇室收藏,造冊與入檔,今天臺北故宮這些精彩的收藏濫傷于徽宗,而且這種皇室收藏的概念,竟然也成為了證明王權正統的象徵,隨著之後各朝各代不斷地增加、保存,讓我們的文物可以世代流傳至今,若以北宋史來看,宋徽宗是個亡國之君,但以藝術史來看,說宋徽宗是第一大功臣可是當之無愧。

一句「深山何處鐘」,將繪畫從工匠推到了藝術層次,宋徽宗之前畫師都是極其的格物觀察、技術精湛,不過徽宗在某次主持翰林書畫院的考試時,卻一反傳統對實物的描寫,題目是一句詩,我想,在他的眼界裡,技術已經成為基本功,他所期待的是有思想的作品,重點已不在於技法,當時的藝術家是融合文學、哲學與宗教的觀念來創作,或許宋代會有如此高的美學視野,除了承襲唐代的基礎之外,良好的帝王教育也是主要的原因之一,主政者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所以美學大師蔣勳曾提到:美學教育不能等到當上總統才開始學,那是必須從小就開始養成的。從這個觀點來看,原先沒想過會當皇帝的宋徽宗正是如此,自幼便不涉及權力鬥爭的他,更能自在的浸淫于藝術的世界當中。

徽宗在藝術上有諸多創舉,除了上述之外,還有著作大觀茶論等等,其實重點不在於他做了什麼事,而是在於他願意嘗試創新,而且親身去經歷,他的品味是從內而外自然散發,即便後來乾隆皇帝在藝術方面也難望其項背,更別說明朝的好多皇帝想學徽宗,因為初心不同,結果可就是差了十萬八千里了。

風之動

宋代是一個令人嚮往的年代,但若我們不去細細品嘗,將流於表面的形式,淺嘗輒止的態度,可能會過度迷戀於汝窯天青或是天目茶盞,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種封閉性的思維模式是當初徽宗極力打破的,我想一件藝術之所以偉大與迷人,就是我們可以在裡面看見作者的獨特性,而這樣的獨特源自于真誠,一個創作者若可以真誠的面對自己,勇於突破自己的邊界,其實作品的偉大並不在於創作者本身,似乎是一件件真誠的創作,讓看的人憶起自己也是獨一無二的偉大作品吧,或許這才是人們心中真正的嚮往。

----第十四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