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第四回 工具齊舞成名作,思憶古都文創活。




記得我剛開始學拉胚的時候,有一次在整理轆轤上的雜土,就隨手拿身邊的掃把去掃,結果馬上被父親罵到臭頭,之後我就準備一個轆轤專用的小掃把,從那天開始,直到現在,都還在用他整理我的轆轤。

過了這麼多年,回頭一看,原來父親教導的是中華文化很特殊的一個概念--對工具的尊重。不是掃地的掃把不乾淨,而是我心的輕浮。您知道嗎?當我開始尊重創作空間的每個元素,會發現美個小工具都變成了創作的靈感,木柄的質感、刻刀的光澤甚至地板的紋路,都變成了一件件的作品。



對工具的懷念是東方特有的一種文化,我們比較少見到西方有這方面的藝術活動,比如來說一個石器時代工具,在時間的推移之下,可能最後只剩下一個石輪,這個石輪就成為了玉璧造型的前身,後來玉璧也成為一些陶瓷類,杯盤圈足的一種,稱為「玉璧足」。

陶瓷造型裡頭有一種叫「梅瓶」,是我很喜愛的造型之一,梅瓶最早以前是一種裝酒的容器,我們會發現其實目前很多酒甕的造型跟梅瓶有點類似,這種上寬下窄的造型會讓倒酒比較容易。後來就漸漸出現了這種寬肩細腰的「梅瓶」,漸漸地梅瓶已經跟酒器脫離開來,相信很多人並不知道梅瓶其實最早是酒瓶的造型之一。明清時期造型也更誇大其折腰的線條,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宋代梅瓶的線條,似乎雅緻一點。


所以原先是工具,因為審美的原因,演變成藝術品的一種,甚至有人認為梅瓶又稱「美人瓶」,其造型線條有如美女的曼妙的身形。

原來中國自古都一直在做「文創」,似乎方向與現代完全不同。

創作本源自于傳遞諸多的感動,將內心的感覺用熟稔的技法描寫出來,包浩斯學院曾說「絕對完美的功能性就是美的開始」,這是形容工具之美,絕對完美的功能性是把人擺在第一位,不管是設計或創作,其實都在與人對話,而生活周遭的工具,都呈載著我們與之互動的過程,用心讀他,原來裡面的故事都是種種創作之靈感呢。

前四回簡單分享我對生活的元素的感情,下一回我們將進入青瓷的夢幻世界當中。體驗最具中華文化之美的「君子瓷」。

-------------------------第四回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