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9日 星期五

「作品賞析」湖畔春光



作品:湖畔春光(㚕磬2013秋作)
尺寸:14x14x30  (青韻冰裂、青花釉下彩)

醉遊西湖不覺早,故都豪景,靈隱瀟瀟,思思遊子蕩蕩飛。
何人無愁輕舟飄,美境無垠,老僧笑笑,癡癡浮雲問問誰。
                                                                              <㚕磬 無明>



更多角度:









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㚕磬冰裂釉」冰晶藍-極光系列5


作品:極光系列 No. 5  (㚕磬 2013)
尺寸:36x36x40 cm

㚕磬冰裂釉-冰晶藍「極光系列」系列作品五號






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第四回 工具齊舞成名作,思憶古都文創活。




記得我剛開始學拉胚的時候,有一次在整理轆轤上的雜土,就隨手拿身邊的掃把去掃,結果馬上被父親罵到臭頭,之後我就準備一個轆轤專用的小掃把,從那天開始,直到現在,都還在用他整理我的轆轤。

過了這麼多年,回頭一看,原來父親教導的是中華文化很特殊的一個概念--對工具的尊重。不是掃地的掃把不乾淨,而是我心的輕浮。您知道嗎?當我開始尊重創作空間的每個元素,會發現美個小工具都變成了創作的靈感,木柄的質感、刻刀的光澤甚至地板的紋路,都變成了一件件的作品。



對工具的懷念是東方特有的一種文化,我們比較少見到西方有這方面的藝術活動,比如來說一個石器時代工具,在時間的推移之下,可能最後只剩下一個石輪,這個石輪就成為了玉璧造型的前身,後來玉璧也成為一些陶瓷類,杯盤圈足的一種,稱為「玉璧足」。

陶瓷造型裡頭有一種叫「梅瓶」,是我很喜愛的造型之一,梅瓶最早以前是一種裝酒的容器,我們會發現其實目前很多酒甕的造型跟梅瓶有點類似,這種上寬下窄的造型會讓倒酒比較容易。後來就漸漸出現了這種寬肩細腰的「梅瓶」,漸漸地梅瓶已經跟酒器脫離開來,相信很多人並不知道梅瓶其實最早是酒瓶的造型之一。明清時期造型也更誇大其折腰的線條,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宋代梅瓶的線條,似乎雅緻一點。


所以原先是工具,因為審美的原因,演變成藝術品的一種,甚至有人認為梅瓶又稱「美人瓶」,其造型線條有如美女的曼妙的身形。

原來中國自古都一直在做「文創」,似乎方向與現代完全不同。

創作本源自于傳遞諸多的感動,將內心的感覺用熟稔的技法描寫出來,包浩斯學院曾說「絕對完美的功能性就是美的開始」,這是形容工具之美,絕對完美的功能性是把人擺在第一位,不管是設計或創作,其實都在與人對話,而生活周遭的工具,都呈載著我們與之互動的過程,用心讀他,原來裡面的故事都是種種創作之靈感呢。

前四回簡單分享我對生活的元素的感情,下一回我們將進入青瓷的夢幻世界當中。體驗最具中華文化之美的「君子瓷」。

-------------------------第四回完-------------------------





「作品賞析」碧青風



作品:碧青風(㚕磬 癸巳秋作)
尺寸:12x12x8 (沖耳三足乳爐)

伏龍依秋風,緣滿翠色待。盛唐憶遠,唯靜宋人愛。砧青綠油,文韻諸豪來。
千年舊色人猜。
                                                                        <沖耳三足乳爐,碧綠砧青釉>








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本週精彩回顧



又到了上班的第一天,不知道您還記得上週㚕磬分享了什麼嗎?
在此回顧上週精彩,迎接美好的一週:

第二回-大地之美
.汝釉鬲式爐-翫香話
.故宮即將開展的定窯大系-定州花瓷
第三回-由玉的賞析來擴展您的藝術視野
.即將到上海展覽的-仲夏之戀
古代燒陶的SPY-溫錐






2013年11月21日 星期四

原來,他是燒陶大師派的線民!


photo from " Pict-your"

之前我分享過一篇沒有數字的科學,裡面曾經提到過“溫錐(火照)”這個道具,若您沒有涉略過陶瓷歷史,可能不太知道這是什麼東西。我戲稱溫錐叫做「燒陶的線民」,因為他的功能遠遠超過了現在的溫度計,只要跟他夠熟,他將鉅細靡遺、一字不漏的報告窯室裡的狀況。

相信您也知道,燒陶的過程,最重要的就是了解窯室裡的data,這裡頭包括了溫度、還原氣氛、壓力等等諸多因素,現代站在分析的角度,才會需要取得這些「數據」。古代的陶工沒有現在這麼多精密的儀器,或許他們根本不需要,說真的,有時候太多數據反而綁手綁腳,因為,數字是死的,人是活的,聰明的祖先們為了解決問題,開始使用「火照」。

寶豐清涼寺汝窯出土火照插餅及火照


如上圖,火照其實就是一塊土,插在火照插餅上,我們發現,上面有一個洞,古代燒陶師傅就是在燒陶時,用鉤子從火照上的洞,把火照勾出來外面看,看火照上的釉質與土的變化,判斷目前窯室裡頭的「真實」狀況。

我們都知道,每一窯在燒的時候,狀況都不一樣,有時因為氣壓的關係、空氣濕度或氣流,甚至燃料的品質,每個自然因素皆與窯室互動,先民就是利用「火照」這個報馬子來判斷作品燒得如何。所以我們看一個火照插餅可以插上許多火照,就是在不同燒窯階段,拉出來看,是不是很聰明啊?

有趣的是,火照是用當地的土去做的,所以您會發現,在河南用的與杭州的肯定不一樣,也因為如此,一個青瓷釉在不同地區皆表現出不同的氣質,各家爭鳴。

歐頓九號錐出窯時的樣子

到了現代,火照已經可以用買的,有個世界通用的稱作「溫錐」,但原理是一樣的,我有了溫錐這個忠誠的線民,燒窯也讓我更加「科學」。其實用陶土燒青瓷釉,幾乎沒有人使用到九號錐,一般來說都是燒八號錐,燒到九號對大部份的青瓷來說都過火了。不過在㚕磬長時間的燒窯經驗發現,若能好好掌握窯內的氣氛,配合適當的釉水配方,溫潤的青瓷一定要燒到九號才能出現潤澤的感覺。


不管是火照或溫錐,都是用很簡單的的態度去與讀自然的元素,燒陶,可以不用急著去抄釉水配方或拷貝他人的升溫曲線,因為,這一切都是假的,回歸平實與簡單,我學會了觀察事物細微的變化,或許,所有的自然元素都是我燒陶的 "SPY" !

請您按分享給更多的朋友。



「作品賞析」仲夏之戀



作品:仲夏之戀      (㚕磬 秋作)
尺寸:20x20x28 cm (迷彩青-秘境系列)

烈陽揚、涼風微徐。
碧湖戲水鴛鴦。
啜踩仙荷,仲夏美景無量。
青影光現撒地香,悠然無猜時空忘。










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

第三回 美玉雅石磬聲揚,時空之美彩虹光。




若注意您母親手上,可能都會有一個玉鐲子,中國人喜愛玉器,這可以追朔的兩千五百多年前,隨著遠古、過去到現在,我們對玉器的審美觀都不一樣,對玉的情懷已經深入了我們的DNA當中,所以生在現代的您,喜歡玉,已是如此自然。

中國人對玉的定義為「美的石頭」,與西方不一樣,西方人的認知是以硬度來區分,由此就可看見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我想「美」的定義很難用簡單的一兩句話去詮釋,或許我們可以嘗試用更多的感覺去體驗「美」,而不是只流于眼睛的視覺上面,所以「美的石頭」就不單單僅止于於紋路與花色,我想從歷史的經驗切入,由玉的審美,似乎也讓更開啟了我們在藝術賞析的視野。



遠古時期,祖先們崇尚「玉之德」,當時尚未發展出孔孟的儒家思想,德--最早代表著「天賦」,他們深信,玉器蘊藏著日月精華,藉由佩戴,可獲得自然靈性的力量,甚至達到神人合一。我們屏除迷信的層面來看,其實這個觀點是非常科學的,現在常講的自然療法、氣功,森林sap,不就是連結自然元素進而平衡自我的能量。所以此時「美」的認知,也許是回歸本質與崇尚自然的想法。

到了漢代之後,玉之德演逐漸變成儒家思想的品德,從較感性的靈性層面,轉向較理性的生活態度,從玉的特性演伸至代表君子的智、仁、勇、義、潔等情操,此時「美」的認知,或許是一種態度,所以您是否發現有的人就很自然地散發出一種魅力,令人想要親近。

不管您是否讀過紅樓夢,是否總是對住在瀟湘館的黛玉總是又憐又惜,曹雪芹的筆中並沒有對林黛玉的出場有過詳細的穿戴描述,看完八十回,總覺得黛玉就像個白衣仙子一般的夢幻,我想,這是中國式的美,是一種摸不到、看不到的美,但感受確實如此真實。

藉由對玉的欣賞,從遠古大地自然的情懷,到過去高風亮節的生活態度,我們不禁發現,真正的美在於過程,那是一個時間與空間的綜合表現,欣賞一件作品,我們或許只能「看」見最後的成品,用肉眼的確只能看見三次元的瞬間,可是不可否認的,我們好像不是這麼狹隘,您可以感受到馬友友詮釋音樂的味道,您也可以捧著一只茶盌,似乎感受到宇宙就在您手中運轉著。



曾經有個故事說,在彩虹的另一端有個寶盒,有個小男孩花了一輩子的時間總算到了彩虹的另一端,打開寶盒一看,裡面竟然是空的,故事到此結束。有趣的部分就在這裡,原來真正吸引人的是通往彩虹一端的經歷,若今天小男孩用「小叮噹」的任意門快速達到彩虹的另一端,那等他的就真的是一個空空的寶盒,但他是用生命去經歷、負責地走完所有的過程,空空的寶盒代表的是原來寶物在過程當中,早就一件一件地交給了男孩。

我深深覺得,美是無法做假的,每件作品都是有其生命故事,其實沒有必要去掰一個故事拼湊上去,不知所云的一件成品,就算披著再美的外衣,終究是不知所云。所以由中國人對玉的審美,推衍到生活態度,這是大地賜予我們禮物。

或許拉開生命的洪流來看,生命不就像一塊玉熟成的過成,被元素沁色,大地擠壓,原來,我們都是一塊獨一無二並且美麗的石頭--「玉」。

---------------------------------第三回完---------------------------------




「定州花瓷」故宮-院藏定窯系白瓷特展



photo from 故宮

宋代五大窯系之中,我比較少分享定窯的系統,此次故宮舉辦了一系列的定窯白瓷特展,我想您可以趁著個機會好好了解一下定瓷之美。

我們對定窯的了解大多于宋徽宗時期認為「本朝的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這一句話更造就了汝瓷的神話。相信您也肯定每個窯繫皆有其獨特之處,㚕磬未來將分享一篇我對定瓷之觀點,在此先買個關子,讓我們一同回到北宋之初感受一下「定州花瓷甌,顏色天下白」之美譽。


定州花瓷-院藏定窯系白瓷特展

・展期:2013/11/30~2014/09/30(2014年5月將作局部更換展件)
・陳列室:展覽區一 203



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

「作品賞析」翫香話


作品:翫香話 (㚕磬 2013 癸巳秋作)
尺寸:10x10x8 cm  (汝釉天青鬲式爐)

柳梢青芽。廣陵一曲。寒寺昏鴉。徐徐煙捲。秋風入涼。坐落人家。
汝器青三足踏。沈味襲、燃香一剎。炭火燒盡。意念宋主。簾影奉華。
                                                                                       <㚕磬 翫香話>











第二回 旋動太極搭鵲橋,大地之母知我心。




如果您有看過第六感生死戀,相信您對陶瓷總是帶著如夢的情感,那種人鬼殊途,陰陽相隔的無奈,在轆轤轉動的同時,好像搭起了牛郎與織女的鵲橋,濕潤轉動的陶土,瞬間靈活了起來,土不再只是一塊冷冰冰的泥巴,回憶一下當時電影的畫面,是陶土,讓一切「對味兒了」。

人類自詡為「萬物之靈」,有著一雙靈巧的雙手,這雙手有意識地在做某些事,當然,蜜蜂會築蜂巢,蜘蛛會結網,動物們的這些行為,或許充滿了造物主的智慧,但似乎只是憑著本能在做,而人類不一樣,會做一些看似「無意義」的行為,只為了抒發情感。

為了抒發情感,造就了無限的可能。

您可能從來沒有摸過陶土,不過陶瓷與生活卻是如此的緊密,每天吃飯的碗、到咖啡館喝的一杯熱咖啡,甚至每天早上都要到廁所報到的馬桶,您會發現,只要跟生活有關的,用陶瓷去製作,總是帶著「溫暖」的感覺,不彷想像一下,用不鏽鋼碗吃飯,鋼杯喝水,似乎再好的食物變成只是為了吃飽,喝水變成只為了解渴,一種有溫度的感覺不見了。

我記得有一年到北京的一間茶館,點了一壺普洱,可能是新來的店員沒經驗,來了一杯用玻璃杯裝的熱普洱,我看了差點沒暈倒,還好她還懂得察言觀色,馬上問我是不是不要用“玻璃杯”裝,馬上換了一壺用茶壺與陶杯的,同樣的一杯茶,感受卻是大不同。或許我們的生活與陶瓷太接近、太習慣,而忘了去仔細感受她。

陶瓷是中華文化的代名詞之一,對西方或者從事現代藝術的人而言,陶瓷可能只是創作的諸多媒材的一種,就好像工具一樣,他們認為,陶、木、塑膠、金屬是一樣的,需要什麼拿什麼,所以我曾經看過在一個素燒過的陶土上噴漆的作品。其實作品沒有好壞,一件有生命的創作,或許是創作者對媒才深度的了解,而有覺知的與他互動的結果。

對我而言,陶瓷並不是單純只是一個創作的「媒材」,她有個性、質感與表情,越與之對話,更覺得陶土深不可測,我認為,一門深究,萬法皆通,土有著孕育生命的情感、祖先的記憶與汗水,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她帶給我們生活溫暖的原因。

所有的大人與孩子都喜愛玩陶土,那是充滿感動的情懷;一件件的陶瓷品也很理性地提供我們舒適的生活品質,這是陶土的特性,世界上找不到第二種有這樣兼具理性與感性特質的元素,因為如此,陶的創作,成為我的第二生命。

從今天開始,仔細的品味陶瓷吧,會不會其實我們就是土做的呢?
---------------------------------第二回完---------------------------------


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第一回 文武合一話藝術,荒唐心酸任我行。




陶瓷對於人類而言,是一種很特別的「文化產物」,她源自于生活用品或一些祭祀用人偶,陶瓷這個類別,以中華文化的系統來看,用純藝術的表現很少,並沒有展現出個人的色彩,我們有文人畫、有詩詞,卻沒有聽過文人瓷,唯一有探出一點點個人色彩的就是紫砂壺了,似乎陶瓷品味是文人在把玩,工匠是照著文官們的指示去拉胚或是描繪,做出件件精美的陶瓷器。

藝術文化的傳承我們可能不能用這麼簡單的概念去定義,而我很幸運地從事陶瓷的創作,在這個年代,不需要像古代工匠一般照著指令燒製,但卻要身兼文官們的角色,就因為如此,我可以深切的體會工匠們與火共舞時對大自然的崇敬,也可以像文人一般擁抱大自然的感動,兩者缺一不可,,工匠們靈巧的雙手成「術」,文人心中諸多的感動成「藝」,陶瓷的藝術就這樣誕生了。

要動手寫對陶瓷的看法,一開始我也很掙扎,第一,我覺得這是做創作必經的一個歷程,這是一種很私密的情感,別人也不一定會有共鳴,您會真心地欣賞作品就好啦。第二、我也不是作家,要我感動很容易,不過要我把她轉譯成文字,對我而言,可能得花極大的功夫。不過很奇妙的是,原先只是一個念頭,一個小小的火苗在心裡,怎樣也都澆不熄,卻日日滋長。或許將點滴記錄下來,也是我人生的功課之一,也是我對創作的一個交代吧,相信這會是很美的一個過程,也很感謝您與我一道分享這個喜悅。

好一句「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客倌們,也許您喜愛我的荒唐,或一笑我的心酸,總之,我們已踏出了第一步。
---------------------------------第一回完---------------------------------


「㚕磬冰裂釉」冰晶藍-極光系列4- 水袖


作品:水袖(冰晶藍)
尺寸:31x31x42 cm

冰青似玉話幽幽,杯空香盡女兒紅,幻境無垠靈仙秀,水袖透情眸。
曙光落撒欲還留,兩相送,妝嬌空,夢醒如風。
                                                                        < 㚕磬 水仙子>


若您喜歡,請按分享給更多朋友噢!


2013年11月13日 星期三

由油品事件觀察生活態度


從之前的三聚氰胺、塑化劑到現在油品安全事件,這些讓我們吃了卅年的食物,瞬時人心惶惶,通通有毒!突然發現,身邊所有的事物皆讓我們無法信任,唯一能做的似乎是拉高審查標準,全面清查,難道真的只有這種辦法嗎?

持續蓋章?

若我們不去深思,我想,層出不窮的恐怖食物會一直轉發與流傳,之後民間就會建立許多「認證」標準,開始推廣新的飲食文化,或許會營造出一陣子的太平天下,直到下一顆不定時炸彈爆炸為止!


問題在哪?

思考一下,更多的認證好像無法真正的讓我們安心,相對的,其實是讓我們產生了更加對立的心態,人與人的信任感就建立在「標簽」上了,天啊,什麼時候變成這樣的?

工業革命之後,開始建立諸多標準,這些標準是為了讓機器可以穩定的運轉,也讓生產者有了依循的指標,在這一百多年的洗禮之下,很有趣的,大家也都開始把生活「標準化」啦。

這出現了一個問題,標準是人定的,人們用有限的視野去訂立出侷限的標準,一百多年前,不考慮自然的變因,無法站在宇宙宏觀的視野,數字當道(詳見另一篇沒有數字的科學)。

我漸漸懷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天真。



人不是機器,我相信我們對人體的了解肯定還不到百萬分之一,硬要用狹隘的公式去套用,真的有點像小孩子開大卡車一樣的危險。這副設計精巧的人體,是獨一無二的作品,或許有更好的方式去與他互動喔。

所以...在這乍看危機四伏的時代,是否意味著,重新建立新價值觀的時代來了

相信自然

不知道您有沒有喝葡萄酒的習慣,同一間酒莊釀造的葡萄酒,不同的年份,會因為當時葡萄的產量與品質而有高低,可能去年的就比前年好,而且每年的口味都不盡相同,我們也都非常習慣這樣子的「不穩定」。

葡萄是如此,其他的植物肯定也是順應天意,那超商的xx牌xx油怎麼每桶味道都一樣?好像我們也是如此的要求廠商。

燒陶的過程不是也是這樣?每次的燒窯過程,大自然的風,瓦斯的火,礦物的土與揉和的水都不一樣,看似相同的客觀環境,只要我願意接納與自然共舞,出窯都是獨一無二,或許從今天開始,您也可以開始品味獨特、一及一切的美。



現在,我們用另一種開放且溫和的生活態度,擁抱大自然,生活的美好,就在點滴當中,呈現給您。

若您喜歡,也不要忘了分享噢。

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臨香仙


作品:臨香仙 (㚕磬 癸巳年秋)
尺寸:14x14x7 cm (青韻冰裂釉)

飄飄餘煙似天仙,
雲霧蒼茫人蹤。
意在閒情冰甲逢。
沈檀奇味猜,諸器皆成空。
汝官哥鈞眾彩間,
獨鍾青韻流動。
席下青芽舞水中。
恰如一幅畫,千古一氣通。







請您按分享,將如此美好傳送給更多朋友喲!


用心做好一件事,就是在刻畫歷史。



What is 歷史?

過去、現在、未來,生命川流不息,現在的一秒,瞬間成為過去的歷史,回想求學時期念的歷史課,裡頭林林總總的全是名人,司馬遷的「史記」 更將裡頭記載的人,分成本紀、世家、列傳等等詳細記載其「豐功偉業」,高中時期我也買了一本史記當作小說在看,彷彿置身其中。

不過歷史似乎與我物無關!

隨著生活的歷練,我才發現,原來,歷史是一艘航行在時間洪流的巨輪,我們都是這艘巨輪上面的一個零件,零件的運轉,決定這艘船的樣子,似乎生命的每個當下,都在刻畫歷史。


從文物看歷史

我們有豐富的歷史文物,我喜歡從一些文物當中去感受歷史,從每個時期的工匠窮極一生的技藝就為了完成一件事,大從吳哥窟的石佛,小到一個小玉雕,每次看到這些雋永的遺產,都讓我感受到專注之悸動。

我深深覺得這些工匠們並不是「刻意」在展現什麼,他們是很平實的把自己給奉獻出去,單純、不要想太多,天真地做好一件事,回頭一看,每天都譜著自己的樂章

吳哥窟大佛

從不同時代的文物來看,我也發現,盛世與動亂,民間百姓安不安穩也會反映在文物上,安穩的年代,人民可以發揮敬天格物的精神,主政者與創作者看著是同一個方向;在動亂的年代,百姓人心惶惶,想要好好做一件事就很難了。

我喜歡雍和宮的味道

上個月我去了一趟澎湖,經過有名的「澎湖觀音亭」,他是澎湖首屈一指的古廟,我很興奮的跑過去參觀,只是很掃興的就是門口的一對石獅,就這樣草率的把它給上色了,其實那對石獅是于西元1889年用很特殊的工法去製作,用糯米、石灰混黑糖完成的,只是很可惜的是,這幾年的修復成果,真的仔細去看,上面的彩繪似乎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

會有這樣的落差就在於初衷,是秉著敬天格物的精神,還是完工就好的精神?我想這就是用心的差別吧。

觀音亭的美,充滿了歷史、掙扎與獨特的技藝,他雖然毀壞過,但祖先用心的將它重建起來了,有機會過去的話,或許您可以赤腳在廟庭奔跑,聞聞海風的味道,也許可以感受到先民的心哦。

石獅的眼神...

創作

我一直深信每個人都有觀物參語的能力,一件作品,他在誕生的過程不斷地汲取我的想法與概念,我的喜、怒、哀、樂,我一天一天的創作「史」,都在不經意的過程當中,一點一滴的貫注到作品上,用心,讓我可以將注意力收攝回自己的身上,創作的靈感,都在專注的當下,自然而然地浮現出來。

用心的創作一切,因為作品,建立起我們對話的機緣。


期許

曹操沒有百萬雄兵打不起來,李白沒有唐代盛世也感動不出來,所以我們都在撐起歷史這個舞台,突然,生命變有趣了,寫自己的歷史,低頭看著自己的腳步,您會寫出一篇自己的列傳。

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我想,人生一輩子就是維持那熾熱的丹心,我認為:用心做好一件事、刻畫歷史的過程,是為了讓我們真正的找到自己,活出本來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