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無雜念純粹的收藏@㚕磬

  
每個人都有收藏的喜好,收藏的過程,讓我們回到純真的世界裡頭,藉由「收」集某些事物,與之對話,釋放「藏」在內心的話語,藉物抒懷,所以有人說,藏家是否孤獨的,但我認為真正的藏家是獨而不孤的,這是一個單獨的過程,似乎不需紛紛擾擾、大肆張揚,收藏是不需言語,是以心映心,是一場超越時空的心靈對話。


   蘇軾在寶繪堂記裡頭提到「君子可以寓意於物,而不可以留意於物。寓意於物雖微物足以為樂,雖尤物不足以為病。留意於物,雖微物足以為病,雖尤物不以為樂。」這是一種很健康的收藏心態,寓意於物,代表著收藏是因為藏品的本質與藏家呼應,這是一種對等的心態。而留意於物,會出現患得患失的恐懼,這就是我所說的「雜念」,收藏是為了讓自己的心隨著作品的本質而更自在,但很多收藏的行為往往背道而馳,雜念幻化成諸多的神話與包裝,往往讓人忘記了收藏的真諦。

   唐太宗酷愛王羲之的書法,曾讚言:「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唯王逸少乎!」雖太宗曾下令精細臨摹,但我更覺得,僅可臨其型,不可摹其魂,最後太宗將大量真跡與他陪葬,這種留意於物的行為,真是文化的一大浩劫。這也更加深了後世收藏不純粹的雜念。在日本戰國時期一位武士「松永久秀」,最後也竟然抱著他最愛的茶具「古天明平蜘蛛」,引燃炸藥與之同歸於盡,不管這段故事是否真實,這種病態的收藏心態,我想這也不是創作者所樂見的吧!


    收藏的行為可大可小,一個藝術創作者做的是作品的「價值」而不是價格,價格只是反映收藏行為的對價關係,一件好的作品,可能某種因緣,價格可能不高,但好的作品長時間看來,總是雋永且耐人尋味,反之,一件過於炒作的作品,因某種人為因素,價格可能已經居高不下,但等到牛市一過,馬上會反映其本來的價值,所以我以為,收藏不是某某收入階層的專利,用心體會,在一場藝術饗宴當中,用心去觀賞,用心去收藏作品,因緣俱足,將作品帶回家,但不執著於作品本身,我相信路會走得更遠,也會更寬廣。
    我常說:良駒難尋,伯樂更難求。在幾千年詭譎的收藏市場裡頭,經過時代的洗滌,留下來的都是維持初心的諸位大師們,我深信,收藏者只要不要心存雜念,相信自己,用心感受,每個人都可以收藏到您所認為珍貴的作品,幾十年過後,回顧自己的收藏史,我相信,不同時期的收藏,似乎像日記一般,記錄著自己的內心世界,無雜念的收藏,您不會後悔

若您覺得本文不錯,請記得按給㚕磬鼓勵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